ssc與hic測試——容大檢測
“SSC”和“HIC”是材料工程,特別是涉及石油天然氣(尤其是含硫環境)、化工、壓力容器等領域中,評估材料在特定腐蝕環境下性能的兩個關鍵測試。它們都涉及到濕硫化氫(H?S)環境下的失效模式,但測試的目的、機制和側重點不同。
SSC (Sulfide Stress Cracking) - 硫化物應力開裂
定義與目的: 評估高強度鋼和硬焊縫在拉伸應力(可以是外加應力或殘余應力)和水和硫化氫(H?S)環境共同作用下,發生脆性斷裂的敏感性。目的是確定材料在這種惡劣環境下的服役極限應力水平。
失效機制: 硫化氫腐蝕金屬表面,產生氫原子(H?)。 這些氫原子被金屬吸收并擴散進入內部。 在拉伸應力作用下,氫原子在應力集中區域(如晶界、位錯、微觀結構缺陷)聚集,導致局部脆化。 最終導致低于材料屈服強度的脆性裂紋萌生和擴展。
關鍵要素: 拉伸應力: 必須存在(施加的或殘余的)。 高強度/高硬度: 材料強度/硬度越高,對SSC越敏感(通常有硬度上限要求,如HRC 22)。 濕H?S環境: 含有溶解H?S的水溶液。
脆性斷裂: 失效形式通常是突然的、脆性的。
測試標準: 最常用的是 NACE TM0177 (Method A, B, C, D) 和 ISO 7539 系列中的相關部分。API 5CT, API 6A等產品標準中引用這些測試方法。
應用場景: 油套管、井下工具、閥門、法蘭螺栓、壓力容器用高強度鋼部件等可能暴露在含H?S酸性環境且承受應力的地方。
HIC (Hydrogen Induced Cracking) - 氫致開裂
定義與目的: 評估中低強度鋼板材/管材(特別是軋制態)在濕硫化氫(H?S)環境中,無需外加應力的情況下,因氫原子擴散進入并在內部缺陷處聚集形成高壓氫氣分子(H?),從而在鋼板內部產生階梯狀裂紋(平行于軋制面)和/或鼓泡的敏感性。目的是評價材料的純凈度、致密性和抗內部氫損傷能力。
失效機制: 硫化氫腐蝕金屬表面,產生氫原子(H?)。 氫原子被吸收并擴散進入鋼中。 在鋼內部的夾雜物(特別是長條狀MnS夾雜)、偏析帶、分層等缺陷處聚集,結合成氫分子(H?)。 氫分子體積大,無法擴散出去,在缺陷處產生極高的內壓。 高壓氫氣導致缺陷擴展,形成平行于軋制面的內部裂紋(HIC裂紋)和/或使鋼板表面局部鼓起(鼓泡)。
關鍵要素: 無需外加應力: 主要靠內部氫壓驅動。 中低強度鋼: 主要是軋制板材/卷板/管材(如管線鋼、壓力容器板)。
內部缺陷: 夾雜物、偏析、分層是主要誘因。 濕H?S環境: 含有溶解H?S的水溶液。 內部裂紋/鼓泡: 失效形式是內部的平行裂紋和/或表面鼓泡。
測試標準: 最常用的是 NACE TM0284。其他標準如 ISO 7539 系列也有相關方法。
應用場景: 輸送含H?S流體的管線鋼管(輸氣管線)、壓力容器殼體、儲罐等通常由中低強度軋制鋼板制成的設備,即使設計應力不高,也需要考慮HIC風險。
重要關聯:
-
兩種測試都源于濕H?S環境下的氫損傷。
-
同一設備可能同時面臨SSC和HIC風險。例如,一條輸送酸性氣體的管線,管體本身需要評估HIC(內部開裂風險),而管線上高強度的連接件(如法蘭螺栓)則需要評估SSC(應力開裂風險)。
-
材料選擇、制造工藝(如熱處理控制硬度、控制夾雜物)、環境控制(如脫水、緩蝕劑)都是防止SSC和HIC的關鍵措施。
選擇進行哪種測試(或兩者都需要)取決于材料的強度水平、應用中的應力狀態以及服役環境。相關產品標準(如API 5L, API 5CT, NACE MR0175/ISO 15156)會明確規定特定應用所需的測試類型和要求。
容大檢測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專業第三方研究機構,擁有CMA和CNAS雙重資質。秉承“科學,公正、創新、高效”的質量方針,容大檢測為您提 SSC與HIC測試服務。
涉及測試:SSC與HIC測試
標簽:
容大客戶服務熱線
17766358885






蘇公網安備 320205020001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