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品質船舶、海洋工程用鋼研究進展(3)
3 大熱輸入焊接用鋼
為了達到降低制 造 成 本、提高施工效率的目的,結 構 鋼加工企業普遍采用大熱輸入的焊接方式。目前,大熱輸入焊接已在船舶、海洋工程結構、橋梁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一般地,將焊接熱輸 入 量 大 于50kJ/cm 的焊接方式稱為大熱輸入焊接。大熱輸入焊接具有一道次、低 成 本、高 效 率 等優點。與普通熱輸入的焊 接 方 式 相 比,在大熱輸入焊接中,由于焊接熱影響區的溫度會升高至1400 ℃并長時間保溫,會導致熱影響區中的組織粗化,奧氏體晶粒尺寸顯著增大。
在隨后的相變過程中容易形成上貝氏體等脆性組織,且側板條鐵素體從奧氏體晶界處向晶內生長,嚴重影響粗晶熱影響區的韌性,而且容易引發焊接冷裂紋等缺陷。因 此,開 發 能夠滿足大熱輸入焊接用鋼是國內外關注的熱點。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和韓國幾家鋼鐵企業分別成功開發了適用于大熱輸入焊接用鋼,其中在船板和海洋工程用鋼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見表2。船板用鋼的熱輸入量可達到350~680kJ/cm,而海洋工程用鋼的熱輸入量則相對較低,約為200kJ/cm。相比而言,我國對大熱輸入量焊接用鋼的開發和 研 究 起 步 較 晚。目 前,鞍鋼可生產熱輸入量為100kJ/cm 的船板。

3.1 大熱輸入焊接熱影響區韌性的改善方法
目前,主要采用以下三種方法來提高大熱輸入焊接熱影響區的韌性,使其滿足使用性能要求。
(1)采用 TMCP工藝傳統的鋼板生產工藝為熱軋,其強化機制主要為固溶強化,因此需要提高碳和其他合金元素含量。與傳統熱軋工藝相比,TMCP工藝可以通過細化晶粒同時提高鋼板的強度和韌性,降低韌脆轉變溫度,使鋼板碳當量降到0.40%以下,提高鋼板的可焊性。細晶強化機制在 TMCP工藝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在成分設計中可以在滿足鋼板所要求強度的條件下降低鋼板的碳當量,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側板條鐵素體等脆性相的生成,提高其焊縫熱影響區的韌性。但僅僅采用TMCP工藝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熱影響區的脆性,還需配合其他技術控制措施以滿足更大的熱輸入量需求。
(2)第二相粒子釘扎機制奧氏體晶粒的嚴重長大是影響奧氏體韌性的主要原因之一。通過第二相粒子對晶界的釘扎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奧氏體 晶 粒 在 加 熱 和 冷 卻 過 程 中 的 尺 寸,從 而 改 善 其 韌性。通過微Ti處理及 Nb、Ti復合處理等方法可以在鋼中形成細小且彌散分布的 TiN 或復合析出的(Ti、Nb)N 質點,對高溫奧氏體晶界的遷移起到拖曳和釘扎作用,從而抑制奧氏體晶粒的嚴重長大,保證鋼在一定大熱輸入量焊接后具有足夠的韌性。
(3)控制熱影響區的組織轉變利用焊接熱影響區內的晶內針狀鐵素體板條間的 “互鎖”作用,可以起到有效細化奧氏體晶粒和提高熱影響區韌性的作用。晶內針狀鐵素體是中溫轉變產物,在奧氏體晶內的非金 屬 夾 雜 物 上 形 核、長 大。 晶內針狀鐵素體一般由Ti2O3 的復合夾雜物形核生成。由 Ti系夾雜物作為形核核心生成晶 內 針 狀 鐵 素 體 的 能 力 大 小 為:TiN-MnS<TiN-MnS-Fe2O3(CB)6 <Ti2O3-TiN-MnS。另 外,晶 內 針 狀 鐵 素體也可以基于 Mg、Ca的 氧 化 物 形 核。目 前,利 用 鋼 中 微 細粒子促進晶內針狀鐵素體生成,從而改善 HAZ韌性已經成為氧化物冶金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
文章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管理員
容大擁有一批在業內取得顯著成就的專業技術人員,對行業內的檢測需求理解較深,并且有豐富的檢測經驗,本著精益求精的原則,針對不同樣品成立不同領域的技術小組進行分析、實驗,由相關專業經驗最豐富的高級工程師擔任負責人。保證每個報告的準確性、嚴謹性。適用于鋼鐵企業、石化行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部門的相關研究和測試。
容大檢測項目推薦
標簽:
容大客戶服務熱線
17766358885






蘇公網安備 320205020001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