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銹鋼晶間腐蝕試驗方法A(10%草酸法)
從20世紀20年代起,科學界開始對不銹鋼晶間腐蝕產生原因和不銹鋼晶間腐蝕敏感性檢驗技術進行研究。1943年美國首先發布了奧氏體不銹鋼晶間腐蝕檢驗方法標準ASTM A262 Standard Practics for Detecting Susceptibility to Intergranular Attack in Austenitic Atainless Steels,1979年又發布了鐵素體不銹鋼晶間腐蝕檢驗方法標準ASTM A763 Standard Practics for Detecting Susceptibility to Intergranular Attack in Ferritic Stainless Steels,此后各主要工業國家和組織也制定了檢驗標準。近年來歐盟標準都采用了ISO 3651-(1~2):1998,日本、美國標準中的一些內容也逐步向ISO靠攏。國內現已形成了較為獨立、完善的試驗標準系列。截至2020年11月,國內晶間腐蝕試驗標準通用版本為GB/T 4334-2020金屬和合金的腐蝕 奧氏體及鐵素體-奧氏體(雙相)不銹鋼晶間腐蝕試驗方法。
不銹鋼晶間腐蝕試驗方法A(10%草酸法)
新的《金屬和合金的腐蝕奧氏體及鐵素體-奧氏體(雙相)不銹鋼晶間腐蝕試驗方法》GB/T4334-2020)正式實施,取代現行的GB/T4334-2008。因為GB/T4334-2008只提供了試驗方法,在壓力容器設計文件中該標準需與GB/T21433-2008《不銹鋼壓力容器晶間腐蝕敏感性檢驗》(針對壓力容器的具體檢驗要求)配套使用。不過,GB/T21433在“規范性引用文件”中GB/T4334注明了版本號-2008。所以嚴格來講GB/T4334-2020在壓力容器晶間腐蝕試驗中還不適用。
1、不銹鋼晶間腐蝕試驗方法A作為篩選試驗
GB/T4334-2020中的不銹鋼晶間腐蝕試驗方法A-10%草酸浸蝕法(標準中最敏感的一種試驗方法),既可作為奧氏體不銹鋼晶間腐蝕的篩選試驗,試樣在10%草酸溶液電解浸蝕后,在顯微鏡下觀察被浸蝕表面的金相組織(按GB/T4334-2008的表1、表2分類)。
金相組織分類的意義為:“臺階”組織:晶粒間存在臺階,無腐蝕溝;“混合”組織:晶界處有腐蝕溝,但沒有晶粒完全被腐蝕溝包圍;“溝狀”組織:由碳化物組成,一個或多個晶粒的晶界完全被腐蝕溝包圍。具有“臺階”或“混合”組織的材料對晶間腐蝕是不敏感的,具有“溝狀”組織的材料容易發生晶間腐蝕。
然后再按GB/T4334的表3(見下面的截圖)以判定是否還要進行不銹鋼晶間腐蝕試驗方法B、C、D、E等長時間熱酸試驗。焊接不銹鋼容器焊接試驗一般不采用方不銹鋼晶間腐蝕試驗法D(硝酸-氫氟酸法),GB/T4334-2020也已經將方法D剔除。
不銹鋼晶間腐蝕試驗方法B、C、E的寬嚴、適用性、合格指標可分別查GB/T21433的6.9.1、表1、第9節。
2、不銹鋼晶間腐蝕試驗方法A作為獨立的試驗方法
在不允許破壞被測結構件和設備的情況下,不銹鋼晶間腐蝕試驗方法A也可以作為獨立的晶間腐蝕試驗方法。
不銹鋼晶間腐蝕試驗方法B、C、D、E屬于化學方法,而方法A為電化學方法,電化學方法具有簡單、快速、無損、易適用于現場的優點,在現代的材料腐蝕監測、檢測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不銹鋼晶間腐蝕試驗方法A是檢測晶間腐蝕方法中最敏感的一種,如果不看具體介質等,不銹鋼晶間腐蝕試驗方法A檢驗不合格即判廢,顯然過于嚴格,是不合適的。
容大客戶服務熱線
17766358885









蘇公網安備 320205020001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