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析鋼加熱保溫并完全奧氏體化后緩慢冷卻,在稍低于A1溫度下發(fā)生共析分解,其產物為α與Fe3C 的混合物,由于顯微鏡下圖象狀似珠母,被稱為pearlite,譯名珠光體。
片狀珠光體根據片間距的大小不同,可以分成珠光體、索氏體、托氏體三類。
一般所謂的片狀珠光體是指在A1~650℃溫度范圍內形成的,在光學顯微鏡下能明顯分辨出鐵素體和滲碳體層片狀組織形態(tài)的珠光體,其片間距大約為150~450nm。在光學顯微鏡下能夠明顯分辨出片層的珠光體,其片間距約為150~450nm。
在650~600℃溫度范圍內形成的珠光體,其片間距較小,約為80~150n m,只有在高倍的光學顯微鏡下(放大800~1500倍時)才能分辨出鐵素體和滲碳體的片層形態(tài),這種片狀珠光體稱為索氏體。片間距為80~150nm時,稱為索氏體,其片層在光學顯微鏡下難以分辨。
在600~550℃溫度范圍內形成的珠光體,其片間距極細,約為30~80nm,在光學顯微鏡下根本無法分辨其層片狀特征,只有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區(qū)分,這種極細的珠光體稱為屈氏體。在更低的溫度下形成片間距為30~80nm的珠光體稱為托氏體,只有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片層結構。
當滲碳體以顆粒狀存在于鐵素體基體上時稱為粒狀珠光體。粒狀珠光體可以通過不均勻的奧氏體緩慢冷卻時分解而得,也可以通過其他熱處理方法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