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常見的腐蝕形式以及試驗方法
1.均勻腐蝕
金屬表面接觸腐蝕介質而全面、均勻的發生的腐蝕現象,也稱全面腐蝕。與其他腐蝕相比,其發生較為普遍,危害也最小。均勻腐蝕屬于微電池效應,腐蝕導致金屬表面均勻減薄,腐蝕過程沒有固定的陰極及陽極。可以通過表面涂層、緩蝕劑、陰極保護、合理的設計、選擇合適的材料等加以防止。
均勻腐蝕是最能反映出金屬材料耐蝕性的一種普遍腐蝕形態,而耐蝕性則是金屬材料重要的性能指標之一,而金屬材料的耐蝕性進行檢測是確定設計產使用壽命、強度、防護等各項工藝的重要參考指標。在實驗室試驗中,均勻腐蝕的試驗方法主要有鹽霧試驗(GB/T 10125-2012 / ISO 9227-2006)、濕熱試驗及其組合試驗。
涉及測試:均勻腐蝕試驗
2.電偶腐蝕
當電解質溶液中有兩種金屬接觸時,由于氧濃差效應,電極電位較負的賤金屬成為陽極, 較高的貴金屬成為陰極,構成了腐蝕電池,貴金屬受到了保護,這種現象叫電偶腐蝕,也稱接觸腐蝕或異金屬間腐蝕。
利用金屬間的電極電位差及其電偶腐蝕原理,可以通過對賤金屬與有用金屬部件進行配對,以犧牲賤金屬陽極來達到保護陰極材料。
涉及測試:電偶腐蝕試驗
3.點腐蝕
點腐蝕是一種非常局部的腐蝕。鈍化型金屬因表面形成一層具有保護性的鈍化膜而產生抗腐蝕作用,當鈍化膜遭到破壞,而金屬缺乏自鈍化的條件或能力,金屬就會發生腐蝕,如果腐蝕僅僅集中在金屬或設備的某些特定點域,并在點域形成向深處發展的腐蝕小坑,而金屬其他大部分表面仍保持鈍性的腐蝕現象,稱為點腐蝕。點蝕多發生在表面生成氧化膜或鈍化膜的金屬材料(如不銹鋼等)上。
對于不銹鋼,除了電化學法(GB/T 17899-1999)測量試樣的不銹鋼點蝕點位外,常采用三氯化鐵溶液進行點腐蝕加速試驗(GB/T 17897-2016、ASTM G48-11(2020)e1)進行測試。
涉及測試:點腐蝕
4.晶間腐蝕
晶間腐蝕是局部腐蝕的一種。沿著金屬晶粒間的分界面向內部擴展的腐蝕。主要由于晶粒表面和內部間化學成分的差異以及晶界雜質或內應力的存在。晶間腐蝕破壞晶粒間的結合,大大降低金屬的機械強度。而且腐蝕發生后金屬和合金的表面仍保持一定的金屬光澤,看不出被破壞的跡象,但晶粒間結合力顯著減弱,力學性能惡化,不能經受敲擊,所以是一種很危險的腐蝕。通常出現于黃銅、硬鋁合金和一些不銹鋼、鎳基合金中。
常用的鐵素體不銹鋼、鐵素體-奧氏體不銹鋼(雙相不銹鋼)試驗方法(GB/T 4334-2020)有多種,根據鋼種及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試驗方法。
涉及測試:點腐蝕試驗
5.縫隙腐蝕
縫隙腐蝕是在電介質溶液中( 特別是含有鹵素離子的介質), 在金屬與金屬或非金屬表面之間狹窄的縫隙內,由于溶液的移動收到阻滯,在縫隙內溶液中氧耗竭后,氯離子即從縫隙外向縫隙內遷移,又由于金屬氯化物的水解自催化酸化過程, 導致鈍化膜的破裂, 因而產生與自催化點腐蝕相類似的局部腐蝕。凡是依靠氧化膜或鈍化層抗腐蝕的金屬特別易發生這種腐蝕。它可能破壞機械連接的整體性和密封性,造成設備運行失常或失效,甚至事故。縫隙腐蝕通常發生在一些電解質溶液( 特別是含有鹵素離子時) 停滯的縫隙中或屏蔽的表面內,在通用機械設備中,法蘭的連接處,與鉚釘、螺栓、墊片、墊圈(尤其是橡膠墊圈)、 閥座、松動的表面沉積物以及附著的海洋生物等相接觸處。
不銹鋼及含鉻的鎳基合金常采用三氯化鐵溶液中進行試驗(GB/T 10127-2002、ASTM G48-11(2020)e1)
涉及測試:縫隙腐蝕試驗
6.應力腐蝕
應力腐蝕是指在拉應力作用下,金屬在腐蝕介質中引起的破壞(應力+腐蝕)。這種在應力腐蝕作用下導致材料的開裂稱為應力腐蝕開裂,這種腐蝕一般均穿過晶粒,即所謂穿晶腐蝕。常出現于鍋爐用鋼、黃銅、高強度鋁合金和不銹鋼中,凝汽器管、礦山用鋼索、飛機緊急剎車用高壓氣瓶內壁,導致設備及零件失效。應力腐蝕開裂在極低的負荷應力下也能產生開裂,其全面腐蝕常常很輕,而且沒有變形預兆,即發生突然斷裂,應力腐蝕是工業生產中危害性最大的一種惡性腐蝕類型。
涉及測試:應力腐蝕試驗

標簽:
容大客戶服務熱線
17766358885






蘇公網安備 32020502000190號